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治理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成效。为深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相融合,2025年4月26日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4级MPA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方向的51名学生,在李波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开展乡村治理专题课程实践调研活动。此次调研以“沉浸式学习、互动式研讨”为核心,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剖析与交流研讨,深入探寻龙井村乡村治理的创新路径与振兴密码。在龙井村村委工作人员肖老师的热情接待与引导下,师生一行围绕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主题展开多维度调研。

第一站:探访非遗工坊,解码文化振兴路径
师生走进龙井村织黔货非遗文创生活馆,与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豆染”技艺传承人张婷婷深入交流。在工坊内,传统豆染纹样与现代设计交融的精美作品令人赞叹,张婷婷详细介绍了“企业+合作社”模式如何带动村民就业、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随后,师生参观香坊、银坊等60余个传统工坊,直观感受非遗技艺从“活态传承”到“产业转化”的创新实践,深刻体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


图为各位非遗坊主向同学们介绍特色产业

图为龙井村民族服饰
第二站:调研产业发展,探寻富民强村之道
在“山水龙井”农家乐与刺梨酒坊,师生与返乡创业代表龙虎、酒坊坊主龙德国展开对话。龙虎分享了从“打工仔”到农家乐老板的转型经历,龙德国则讲述了百年酿酒工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结合的探索故事。师生实地考察龙井村“一户一策”“一坊一策”的产业发展模式,了解到传统工坊如何串联起乡村旅游产业链,推动村民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壮大。

图为刺梨酒坊坊主与学生们交流
第三站:聚焦基层治理,剖析民主法治实践
师生走进龙井村党群服务中心,学习“红黑榜”“四议两公开”等基层治理机制,调研“党支部+网格+调解委员会”的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在纪法文化广场与法治宣传工坊,龙井村将法治文化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做法引发师生热议。村党支部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龙井村纠纷调处成功率达100%,“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的治理格局为乡村振兴筑牢稳定根基。

图为龙井村党建成果
第四站:感悟乡风文明,见证德治自治成效
师生了解了龙井村“荣誉村民”评选活动流程,观摩红白理事会推动移风易俗的实践案例,并与“最美家庭”代表交流。在村文化广场,八音弹唱、簸箕画等民俗活动生动展现了德治、自治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协同成果。师生深刻认识到,通过制度约束、文化浸润与群众参与,龙井村正逐步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图为治理标语
调研尾声,李波老师组织师生开展总结研讨。同学们结合课程所学,围绕龙井村乡村治理经验展开热烈讨论。2024级MPA研究生沈同学表示:“龙井村将非遗文化转化为产业动能,同时以民主法治夯实治理根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文化+治理’双轮驱动模式。”学生李同学则提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村民与商户的深度参与,是龙井村实现长效发展的关键,这为我们理解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图为同学在总结分享
李波老师最后总结指出,此次调研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更启发大家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将持续推进“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引导学生扎根乡土、服务基层,为乡村振兴与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图为工作人员肖老师介绍村子情况

图为调研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