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0年)
发布时间: 2021-03-31 浏览次数: 14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0年)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贵州大学

代码:10657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公共管理

代码:1052


授权级别

博  士

R硕  士



贵州大学

20213

编 写 说 明

一、本报告按自然年11-1231编写。

二、授学科(类别)名称代码和级别按《贵州大学2020-2025周期性合格评估参评学位授权点列表》填写。

三、各授权点请参考《学位授权点抽评要素》列出的主要内容逐项进行编写,重点体现年度建设总体情况。

、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编写。

、本报告正文使用小三仿宋字体 建议不超过3000纸张A4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贵州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学校自1988年开始招收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并于2000年获批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授权。贵州大学于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单位,是贵州省首家MPA培养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具体负责MPA的相关管理和培养工作。

    (研究方向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能力,熟悉某一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政策分析人员以及其他公共管理人才。本学位点主要分为三个研究方向:公共行政与区域发展;民族地区政府治理;贫困治理。

    (二)招生情况

    学校十分重视MPA招生工作,采取多项措施确保招生质量和招公平。学校每年成立贵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发布《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负责研究生复试录取的领导和统筹,确保MPA招生录取的严谨规范和公平公正公开。学校MPA录取生源主要为政府机关(级)公共事业单位(县级等)政府机关(市厅级)高等教育单位等,生源质量高,学生素质好。

    (三)师资队伍

贵州大学MPA教育中心建立了“双师型”(专任教师和行业导师)师资队伍。专任教师是我校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常年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担任,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骨干教师多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或行业组织担任委员以上职务;行业导师是我校选聘的、实质性参与我校MPA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的,具有扎实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的中高层领导干部。

目前,MPA教育中心有专任教师57人,行业教师22,师资队伍具有职称结构合理、师资年轻、学科特色鲜明的特点。

    (四)培养条件

1、学科基础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目前设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七个专业,其中政治学和社会工作两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学科,行政管理专业为贵州省一流学科。学院这种多学科、多门类的特点为MPA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学科基础。

2设施资源基础

公共管理学院通过加大投入,改善软硬件条件和环境,用于MPA研究生教学、科研探讨、学科前沿讲座、课题探讨等。

图书文献等资源方面,贵州大学通过购买纸质文献、电子图书、各类中外文数据库,开展国内外馆际互借、参考咨询、科技查新、论文检测、查收查引、文献检索等服务满足MPA学生的使用需求。

3、科研实践教学平台

依托本学位点和临近学位点,公共管理学院于2011成立了贵州省欠发达地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同时,欠发达地区公共政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的科研平台也在本学院。2017年以来,公共管理学院成功申请了“大数据驱动下政府治理能力及动态监测”、“大扶贫的基层治理”创新研究团队。2019成功申请“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协同创新中心、高端智库等的建立为公共管理学院的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也为MPA教育中心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MPA培养过程中,把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师资建设、课程讲解、案例编写、论文调查与撰写、党员培养、社会服务等环节中,以思政引领,积极推进MPA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二)制度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贵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贵大学位〔201111号)以及《贵州大学专业硕士学位和在职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结合MPA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贵州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贵州大学研究生录取及学籍学历资格审查实施办法》、《贵州大学研究社会实践管理规定》、《贵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管理规定》、《贵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处理办法》、《贵州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保障了MPA培养的规范化。

    (三)师资队伍建设

    本年度经过新一轮专业硕士生导师遴选,MPA教育中心新增26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充实了MPA导师队伍。

    学院重视师资培训,不仅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加MPA教指委的会议和活动,还提倡教师参与专业学术和教学会议,提升科研和教学功底。本年度参加全国MPA教指委主办的师资培训活动1人次,参加师资培训活动的为78人次。

    (四)培养条件建设

    新建实践基地4个。本年度在原有的实践和科研基地基础上,MPA教育中心通过和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贵阳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贵州能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签订了协议,新建了4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教学案例撰写取得较好成绩。MPA教育中心高度重视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先后有两篇案例被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采纳并入库。

    不定期开展MPA政务论坛以及“书记县长论坛”,本年度共为MPA学生提供37个学时的讲座和课程。论坛为MPA学生与政府管理者进行直接对话提供了良好平台,MPA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当前的政策动态,加强公共管理与学术研究的联系。

    (五)科学研究工作

本年度MPA专任教师在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各级教改项目申报中取得较好成绩,共计到账经费215.23万元。多人多次在贵州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获得奖项。

    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与学术讲座交流活动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他们的学术修养,还为他们提供了解行业发展实践的窗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招生与培养

1、招生

学校MPA招生由研究生院统一管理,制定了从招生简章、培养方案制定到考试录取环节的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学校纪委实行全程监督。2020年,贵州大学MPA中心招生计划人数243人,报考人数1476人,实际录取人数245人,招生计划完成率达100.82%245名学员均为第一志愿录取,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

2、分流淘汰机制

为提高MPA学生的培养质量,MPA教育中心在培养过程中的拟定题目、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答辩、预答辩、查重及盲审、学位论文评审、学位论文答辩、论文抽检八大环节都设置有分流淘汰机制,从而有效地提升MPA毕业论文质量。

    3、导师责任制

MPA教育中心通过导师责任制来培养和引导MPA学生思想和学业方面的进步,提高培养质量。

导师作为MPA学生的第一责任人,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不定期参加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提升导师的思想认识,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导师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年学期检查督导、论文调查撰写等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从而严控MPA学生的培养质量。

4、学风教育

MPA教育中心在每年新生开学之际,会对学生们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讲座及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学术认识,防止学术不端的行为。

5MPA学生培养成效

本年度MPA在校生参加了如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等多项本领域国内外重要赛事,获得多项大奖。

毕业生经过3年的专业培养与训练之后,主要进入贵州省公共管理领域就业,部分在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从事公共管理工作,也有少数在私人组织的行政部门就业,他们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更加游刃有余地发挥专业才干,不仅提升了能力,实现了理想,同时也为贵州省公共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血液,从而助推了贵州省社会治理、公共管理创新等的发展步伐。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MPA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实践教学基地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管理上都需要加强,以保证MPA学生培养的需求。

    (二)案例教学和案例开发需要进一步加强

尽管所有MPA专职教师都在进行案例教学的建设与探索,但教师编写原创案例比例偏低,应用他人开发的案例尚达不到“本地化”效果。

三)与国内外同行和地方政府的联系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校地处西南,位置较偏,MPA教育中心与其他高校的联系交流较少,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地方政府的联系相对不足,仍需加强。

四、学位授权点下一年度建设计划措施

(一)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积极利用MPA学生生源优势,结合学院多学科基础和科研力量,力争更多地开辟校外实践基地保证MPA学生有足够的校外实践机会,多出实践活动成果

(二)进一步提高案例教学和案例开发,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积极组织导师参加教指委组织的课程培训、教学研讨会,开展观摩教学、教学评估、提高实践教学时数等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和行业导师在案例设计和案例教学水平。

(三)进一步拓展与国内外同行、地方政府的联系和交流

进一步加强与教指委、国内外同行、地方政府的联系,更加自觉地接受教指委的领导,学习借鉴同行先进经验,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与合作,积极主动为政府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出谋划策。


版权所有:贵州大学MPA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