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第九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获奖名单,本次比赛共有来自268所院校的3115支队伍报名参赛,参赛师生1.53万人,参赛院校、参赛队伍、参赛师生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我校共推荐20支代表队参与比赛,荣获案例优秀奖5项、调研报告三等奖2项,并首次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创下贵州大学参加该项竞赛以来入围国赛排名前20%队伍数量和获奖数量最多的新记录。

赛事简介
“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主题赛事之一。大赛旨在通过社会调研、案例撰写与分析、现场论辩等方式,提高MPA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大赛自2016年创办以来,一直秉持开放、包容、创新的理念,致力于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索公共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经过八年发展,大赛已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品牌赛事,每年吸引万余名公共管理领域的优秀人才踊跃参与,有效提升了MPA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调查研究能力,为我国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培养贡献了重要力量。2021年12月,贵州大学第一届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暨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校内选拔赛成功举办,贵州大学通过案例展示,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积极鼓励研究生深入挖掘公共管理领域典型案例,强调理论和实践深度结合,历经5年的发展和沉淀,贵州大学学子在“田间地头”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在校赛、国赛中登台竞技,书写华章。

图1.第九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决赛现场
参赛队伍风采
队伍名称:“分分拿捏”队
队伍成员:徐娇 陈曦 杨晨晨 李姝桦 陈艳
指导教师:袁鹏举
案例名称:《“迁离穷困窝,营造幸福园”:积分制引领赫章县金银山社区治理新局》
获得奖项:案例优秀奖
参赛感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利于了解基层治理新格局,记录基层治理发展轨迹,“分分拿捏”队走进贵州省赫章县,探索金银山社区从“穷困窝”走向“幸福园”的转型升级之路,回顾调研历程,队员们说:“备赛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的日子,至今历历在目。为了写好案例,我们深入实地调研,记录居民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时的欣喜,也目睹社区管理者在资源调配中的无奈,这些鲜活的素材成为案例的核心。无数个熬夜修改案例文本、模拟答辩的夜晚,都化作了团队成员间的默契与信任。得知获得国赛优秀奖的那一刻,心中满是复杂的情绪。欣喜于努力得到回报,遗憾于案例的理论深度和细节未能做到尽善尽美。这场比赛,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魅力,也让我们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与团队协作经验。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期待在学术与实践的道路上取得更大进步!”


图2.“分分拿捏”队校赛答辩现场
队伍名称:来财来福来贵队
队伍成员:张毅 杨利 刘林正一 罗雪 罗敏
指导教师:徐中春
案例名称:《站启乡兴:解锁农村集体经济增收“密码”——基于贵州省桐梓县新站镇“乡村振兴服务站”的实践探索》
获得奖项:案例优秀奖
参赛感悟:来财来福来贵队深入贵州省桐梓县新站镇开展调研,他们以公为心,以理为行,黔行筑梦,站启乡兴。他们扎根西部热土,胸怀家国担当,以公共精神为帆,以创新思维为桨,用脚步丈量乡村百态,以智慧解锁振兴密码,聚焦中国之治,深挖基层实践,用数据说话,以案例立言,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让村民来财、企业来福、集体来贵。他们说:“比赛让我们学会以问题导向重塑思维——用数据说话,但更需用情怀倾听;追求创新方案,但更需扎根中国治理逻辑。团队协作中,多元视角的争论与融合,教会我们共识源于碰撞,成长来自包容。案例大赛不仅是竞技场,更是我们青年学子与中国治理对话的平台。我们深知,这次获奖背后是责任:如何将学术研究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动能?如何用青年智慧讲好乡村振兴故事?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公管人’的担当,在田野中深耕,在时代中作答。”


图3.来财来福来贵队到桐梓县新站镇人民政府调研
队伍名称:“黔”神话:吗喽队
队伍成员:曾程 徐娇娇 文雯 张文颖 袁奇
指导教师:胡蓉
案例名称:《“黔”悟空之患——黔灵山猕猴种群困局下的利益抉择》
获得奖项:案例优秀奖、调研报告三等奖
参赛感悟:一个地区要实现新发展、取得新突破绝非易事,“黔”神话:吗喽队深入挖掘黔灵山猕猴种群困局下的利益冲突,以“黔”悟空之患为线索深入探寻如何在冲突困局中开新局、抢新机。他们说:“在实地调研中我们懂得了‘纸上得来终觉浅’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价值。与团队并肩作战、深入探索的过程中,亲眼见证知识如何转化为创新成果,先进理念又是怎样在实际场景中落地生根。此次竞赛,我们收获颇丰。有胡蓉导师的悉心点拨,从选题方向到方案优化,每一步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有队友的默契配合,大家各展所长、勠力同心。和其他参赛队伍的交流切磋,也让我们开拓了视野。这些经历,不仅锤炼了我们的专业技能,更提升了我们的应变能力。未来面对复杂难题,也能沉着思考、灵活应对。衷心期待更多同学能投身学科竞赛,在挑战中突破自我,也祝愿我们的学院在学术发展之路上蒸蒸日上,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


图4.“黔”神话:吗喽队参加校赛决赛合影
队伍名称:黔途无量队
队伍成员:吴彬杰 张欣 王蓓 宋姝静 李霞
指导教师:任敏
参赛感悟:《从“深度贫困村”到“国际艺术村”——政策企业家如何实现破败村落的涅槃重生?》
获得奖项:案例优秀奖、调研报告三等奖
参赛感悟:往日“破败”的村落何以摘下困苦落后的“帽子”最终走上“国际艺术村”的广阔舞台?面对村庄“一改旧貌”的崭新变化,黔途无量队努力寻找出让村庄发生“反转”的答案。参赛队员分享道:“在整个备赛过程中,团队协作至关重要。在队长的组织下,我们定期召开会议,确保每位成员了解项目进展与计划。合理的时间管理保证了我们高效完成任务,加强了团队的向心力。不可否认的是,在备赛期间,我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但团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相互鼓励,共同面对困难,尽管比赛结果稍有遗憾,但比结果更可贵的是我们在此过程中收获的知识、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谢任敏老师、马丽华老师及每一位背后默默付出的人,是你们的支持与帮助,让我们能够顺利完成这次比赛,收获知识与成长。”


图5.黔途无量队在贵州省荔波县洪江村走访调研
队伍名称:五灵珠队
队伍成员:韦爱菊 陈晨 胡芳芳 姚自雨 王泽曦
指导教师:张红春
案例名称:《从数据“负能”到数据“赋能” ——村级基础数据“一张表”减轻基层负担的破茧之路》
获得奖项:案例优秀奖
参赛感悟:五灵珠队将学术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政府治理的创新路径,他们的调研案例直面基层数字治理转型的痛点难点,充分发挥村级基础数据赋能,深入探索了村级一线从数据“负能”到数据“赋能”的基层减负之道。参赛队员们表示:“最初的团队组建、选题论证,到调研考察,再到最终案例报告的撰写完善,在长达6个月的研究过程中,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成员们在调研中洞察社情民意,将学术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政府治理的路径创新。案例能够入围离不开张红春老师在选题建议、研究方法运用、报告框架构建等方面专业而细致的指导。同时,感谢学院老师提出的宝贵建议,使我们的案例在实践性和理论性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最后呼吁更多同学积极参与案例大赛,深刻洞察社会现象,不断提升运用理论与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图6.五灵珠队成员合影
近年来,在学校的积极鼓励下,我院参加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的队伍逐年增多,参赛团队撰写的调研案例和调研报告均获得高度肯定。公共管理学院学子在全国评比中屡登竞赛“荣誉榜”、频传竞赛捷报。“根植贵州、面向未来”,贵州大学MPA教育中心始终致力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人才,今后将更积极响应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号召,进一步优化案例教学模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强MPA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全面提升贵州大学MPA教育在案例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实力。